车盲主观谈一谈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日系车“皮薄不安全”
首先,本人不是日黑(当然你非这么认为我也没办法),只是想比较理智得分析问题,相对于很多车版大神,我应该算是一个车盲,所以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一般车的被动防护有三层(不算气囊等)
1、保险杠:用于抵御低速撞击
2、防撞梁:用于抵御中速撞击
3、车身框架:用于抵御高速撞击
一有人说日系车皮薄不安全,车版一般都会用撞击测试和一些高速事故来反驳。诚然,日系车的安全性应该不会像一些有偏见的人认为得那么差,不过这些撞击测试和高速事故基本上都是中高速碰撞,抵御撞击力的主要是车身框架,说明日系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和刚性上还是不错的
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对日系皮薄不安全的观念念念不忘呢?我想有时候也不能怪他们,而在于日系车经常在低速碰撞时吃亏,保险杠和防撞梁受到的损伤要比对手更厉害,可能这就是很多人说到的吸能
吸能在绝大部分车上都会有相应的设计,但其在中高速以上的速度最为有效,车子低速状态下发生碰撞一般不会对车主和路人有多大的伤害,此时就吸能意义就小得多,这应该是很多消费者对日系车有偏见的根源
我觉得产生这种结果的根源是日系的设计理念问题,日系的车身框架的确很好,能够在高速撞击时最大化得保护车内人员,但是保险杠,甚至有些防撞梁相对于其他车是不是就弱了许多?低速撞击不会有过大的人身伤害产生,或许保险杠、防撞梁是日系轻视的地方(为避免争议,我就不说偷工减料了) 撞车是吃亏,撞人和电驴越软越有利,最好低速撞不赢电驴,死一个一百万保险刚够要是死俩回家卖房子吧!至于车损,再严重有保险 轻轻一碰,一个碎一地,一个没啥事。你让不明真相的群众怎么想?有的甚至会想,轻轻一碰就这样了,再快点,渣都不剩了。市区里“再快点”的现场也不容易看到。so,就是xx不安全了。 这个其实大家都明白,只是都喜欢在网上喷对手而已。现实中发生小剐蹭的概率比高速撞车的几率大得多,我天天上下班途中,基本每个月有一大半的时间都能看到小剐蹭,小追尾事故,但是一年总共也见不到一两次高速撞车的大事故。小剐蹭事故日系车是相当吃亏的,就拿我自己发生的一起事故来说,红绿灯前(速度都知道,基本是在慢慢移),我右侧的一辆轩逸想插队,我没让,结果刮擦了,他的车漆刮掉了,还瘪进去了,我的车就把漆面蹭黑了。最后交警快速理赔,他赔了我800,我回家用毛巾擦一下就没事了,只有点淡淡的黑印。所以广大群众见得最多的就是我这种小事故,两车剐蹭,日系车烂了,但别的车没事,你让群众怎么想?有人说车无所谓,修就是了,但是真正想总是修车的又有几个人? 全世界只有中国在说日本车皮薄不安全。
别人都是说某款车不安全,而不会扩大到一整个国家。 店里老师傅经常对小工说的一句话“你懂个屁!” 即使是一般撞击,不系安全带车子30km时速对乘客就足以致命,对行人的威胁是一样的。
因此,有效降低伤亡的关键是依次是良好的车辆控制,车架,吸能和安全带,气囊。
皮薄不安全是伪命题 明明是偷工减料
非要说明保护行人,
干嘛不在车身用沙发垫子包一圈
哈哈哈 皮软不等于不安全。作为厂商,怎么宣传这点呢?怎么把皮软的优点展示出来? 存在竞争,自然有黑有白。安全不安全看事故中伤亡率就知道,安全对于车还是对于人? 有些追尾的案例,不分析下自身为什么刹不住,是技术原因还是设计问题,反把焦点移到撞赢了没有,把前车装稀巴烂没有…… 日系车也不容易,顶住了爱国情怀的汹涌大浪潮,,在车子不安全,脆皮,偷工减料等等的浪潮下,还是能或得市场的半壁江山。不服不行。 如果同样的汹涌浪潮冲着德系车去,不知道能否也能或得现在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呢。 所谓的低速碰撞对人体伤害小并无实证支持。
前面已经说了,30km时速就足以致命,除此以外还有挤压,碾压,摔倒等非撞击伤害,楼主所谓的低速轻微撞击,所占的比例有多大?这种情况下车皮软硬又能起到几成的作用?
软壳吸能只是最大程度减少人身伤害,尽人事而已。
从这里说皮薄对行人更安全 经过楼主长篇大幅论证,买大众就安全了,是不是这样? 低俗撞击多少次都无用,中高速1次就够了。 好吧,楼主说了2,30码的速度不会对人造成多大的伤害,那么有多大的伤害呢,我也不知道。我相信大众丰田包括交通部门是知道的,这也是他们设计车辆道路的依据。
我也知道小碰撞吃亏的日系车,在很多年前北京法制日报的有限范围的调查中,日系和德系的车内车外死亡比值都是1:9,当然这个证据很老而且不全面,大家看看就好。如果谁有更权威的,不妨让大家看看?
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有从高处高空跳落坠落的经验,我们就看看从1米以上坠落是个什么体验吧。下表计算的是自由落体的落地速度,没有计算风阻,大家可以对照一下,各种速度下会有什么伤害。
高度 米 自由落体落体时间 秒 触地速度 米/秒 触地速度 千米/小时
1.00 0.45 4.43 15.94
2.00 0.64 6.26 22.54
3.00 0.78 7.67 27.61
4.00 0.90 8.85 31.88
5.00 1.01 9.90 35.64
6.00 1.11 10.84 39.04
7.00 1.20 11.71 42.17
9.00 1.36 13.28 47.81
10.00 1.43 14.00 50.40
12.00 1.56 15.34 55.21
30.00 2.47 24.25 87.30
45.00 3.03 29.70 106.91
60.00 3.50 34.29 123.45
80.00 4.04 39.60 142.55
100.00 4.52 44.27 159.38 我最高应该是从1.5米高的地方跳下过,脚着地感觉不好;还跳过10米跳台;也见过5米跌落双腿全断了;原单位也有一个2米高倒栽葱脖子掉入胸腔的人,一辈子植物人。
所以车撞人怎么样大家想想吧。 我不喜欢说没有根据的话,
央视有做过试验,30km/h碰撞,不系安全带的假人撞碎了挡风玻璃,以此纠正观众对于低速碰撞不致命的看法。
事实上,对于行人,30km的时速足以撞飞,然后再重重跌落。注意是撞飞,这种伤害远大于车内乘客的受伤程度。
对于碰撞实验,50几km的时速对乘客来说已经足以严重受伤,对于行人来说至少也是重伤。
这就是行人保护的意义。
吸能结构对于乘客来说,中速及以上也只是减少受伤害的程度,无法避免全部伤害,甚至有的工况会增加受伤的程度。
吸能结构和行人保护一样,作用有限,但又不可缺少。